温州

周瑞金:乡味乡音话乡情——与上海抗疫防疫功臣把酒迎新春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7日来源:人文温州编辑:张朋杰

  编者按

  正月初四,位于上海浦东一家温州人开设的并不起眼的酒店里,迎来了四位在沪发展的温籍乡贤。他们携家人亲友欢聚一堂,共叙乡情友谊,喜迎辛丑新春。

  一起来看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温籍乡贤周瑞金笔下的翁心华、张文宏、陈尔真三位在沪温籍医疗大咖。

从左至右,前排:周瑞金、翁心华;后排:张文宏、陈尔真。(周瑞金供图)

  此次四人会面,最年长的是83岁的华山医院原感染科主任翁心华教授。18年前SARS肆虐,他出任上海市防治非典专家咨询组组长。最年轻的是52岁的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去年新冠来袭时,他接任了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一职。

  翁、张两位教授年龄相差31岁,在两次突如其来的大难中,相继英勇地承担起事关上海两千多万人生命安全的防疫抗疫重任,在“战斗”中结成的师生情谊至诚至深。此次欢聚,张文宏教授亲自驾车把翁心华夫妇接到酒店参加。为了驾车的安全,平日喜欢喝点小酒的张文宏自觉以茶代酒,滴酒不沾。

  落实本次欢聚的发起人,是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教授。他是我平阳腾蛟镇的同乡,我们还有点远房亲戚的关系。他知道我是翁心华教授的温州一中老同学,特邀我这个"老报人"来参加今晚这个似乎属于医界友人的餐叙会。我特地带了三本去年出版的新书《我的报人生涯撷英》签赠给他们三位教授,作为报人敬医者的见面礼。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我确实很高兴在浦东这家乡亲的酒店,会见三位来自温州故乡的上海抗疫防疫功臣。我记忆犹新,18年前抗击非典,翁心华坐镇上海市非典防治专家组指挥“参战”,陈尔真在瑞金医院把上海全市第一例非典患者送进传染病医院抢救,而张文宏正作为翁心华的助手,积极投入防治非典的战斗。上海医界三乡贤,当时就已经形成战病毒的无形阵容。由于专家组科学配合上海市政府,提出正确的防治战略策略,非典在上海仅传播了8名患者,便戛然止步,连翁心华教授都庆幸上海竟取得如此意外的“战绩”。

  时隔17年,去年新冠肺炎在武汉突然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国,至上海。从发现第一例患者,到上海市里召开专家会议,仅四天时间就已经有20多人被感染住院治疗。危急关头,从翁心华手中接过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一职的张文宏,义不容辞地执掌了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防治专家组的帅印。他一出场,便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冲在防疫抗疫第一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欺负听话的老实人。一下子,他成为大家口中的网红“硬核医生”。

  他是全球知名的感染病学专家,美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的华侨、华人、留学生纷纷连线,请教张文宏教授传授在新冠肺炎传播的背景下,如何防护自己不被感染的“秘藉”。我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亲笔致函张文宏表示感谢,并称赞张文宏给海外广大华侨华人留学生吃了“定心丸”。张文宏曾报名要求驰援武汉抗疫,上海网友们听到后纷纷发帖要求上海市领导留下他,称“张文宏是上海人民的定心丸”。

  在此次疫情中,陈尔真已担任瑞金医院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去年除夕他送走了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仅仅四天后,他就毅然受命率领上海第三批148名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作为医疗队长,他发出铿锵誓言:我是一名ICU医生,理应到抗疫防疫第一线。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但决不说不怕牺牲,因为我们不能牺牲,牺牲不起!

  他率领的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三个重症患者病房和一个ICU病房,共141张床位。坚守武汉艰苦抗疫55天,救治了342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后陈尔真不负诺言、不辱使命,把医疗队148名医生护士完好带回上海。离鄂返沪那天,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他坦荡直言:“对我们医务人员来说,抗疫防疫、救治患者是我们应尽的本职义务和责任,到武汉来不过是换个地方而已。我们称不上英雄,倒是武汉广大的抗疫防疫大军,包括志愿者、快递小哥、媒体记者等等,你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投入战斗的,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人民的力量,才取得如此成果。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这一番真诚感人的话语,当场赢得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陈尔真和张文宏两位温籍乡贤,双双荣获“全国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在此次疫情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回忆往事无比亲切

  当天的餐叙晚宴上,酒店的黄总特地安排厨师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家乡菜,虾干、鸭舌、鱼饼、蝤蠓、盘菜、炒粉干、鮸鱼头烧豆腐等等,应有尽有,乡味馋人。而乡友欢聚,有讲温州话的,有讲闽南话的,有讲上海话的,方言杂陈,乡音悦耳。在这种品乡味、闻乡音的环境下,大家都兴致勃勃,轻松愉快地聊起乡情往事来。

  我与老同学翁心华一见面,就“点赞”他会养生,83岁的耄耋老人依然思维敏捷、神采奕奕,真是名副其实的终身教授(2004年华山医院授予他“终身教授”荣誉称号)。我还乘兴给大家说了一段老同学的往事:在原温州一中念书时,翁心华与我都是文学爱好者,一起参加语文老师指导的文学兴趣课外小组。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我们原来都决定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不料想他父亲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他考文科,一定要他报考医科。这样他只好听命于父亲,改报医科,以高分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即后来的上海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华山医院传染科工作,在戴自英主任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传染科主任医生和博士生导师,被医界称为“感染科的福尔摩斯”。我说今天回头看,确实是“知子莫若父”,应当好好感谢翁心华父亲的卓越远见!

  听我这一说,翁心华谦虚地说:“我当年如果报考复旦新闻系,一定考不上,因为林书立老师指导的学生,有周瑞金等三位同学考上了新闻系,就轮不到我了。”这时张文宏教授禁不住大声补充说:“翁老师!您幸好没有报考新闻系!因为当时考复旦与考上海第一医学院分数相当,如果翁老师您考上新闻系,那就没有我今天的张文宏了。”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张文宏接着畅谈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尊重导师翁心华。他说,医学发展需要传承,需要积累。戴自英主任1956年创建华山医院传染科,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科平台。戴老师培养了翁老师,翁老师接棒后带领学科同道向“大感染”方向努力,华山医院的“传染科”改为“感染科”。在2003年非典防控中,翁老师带领专家组做到了全上海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感染,那是多么的了不起!

  翁心华的经历,引起了陈尔真的共鸣。原来,陈尔真也是在报考大学前夕,他父亲写信给他,一定要考医科。他也是谨遵父命报考了浙江医学院,走上医者之路。打开话匣子,陈尔真情不自禁地追忆起自己一段千里寻父的故事来。

  那是1971年,他才八九岁,父亲在武汉养蜂,靠卖蜂蜜维持家庭生计。当时他要追随父亲养蜂,就从老家出发,经凤巢翻过一座山,跑了30多里山路,赶到平阳坑坐木帆船沿飞云江到瑞安,再坐小火轮沿内河到达温州。从温州买长途汽车票,颠簸一整天到达金华,再坐绿皮火车去上海。当时在上海只能住进浴室旅馆,每天睡几小时,然后去码头排长队买去武汉的船票。买到了五天后的轮船票,好不容易赶到武汉。想不到他父亲因赶养蜂花期,已经离开武汉去了西安。他继续疲累奔波,赶到西安,他父亲又去了延安附近的农村。这样千里奔波,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陈尔真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才历尽艰辛找到自己的父亲。由于父亲不同意他留下来养蜂,很快就送他回平阳老家念书,直到高中毕业写信给他,要求他报考医科,当一个救死扶伤、有仁爱之心的良医。

  陈尔真的叙述,我听来非常亲切。他上世纪70年代去温州的路线图,竟与我50年代的一模一样。1952年到1957年,我在温州念中学,每个学期都要从腾蛟出发经凤巢,翻山越岭到平阳坑乘船经瑞安去温州。山区里的孩子,家中贫苦,为了省钱,都要这样赤脚跑山路乘船去温州上学。

  一个微信让游子倍感自豪

  正当我们面热酒酣、谈兴正浓时,我的手机屏幕亮了起来:原来是我的复旦大学老校友、经济学家杨鲁军给我发来微信,谈他近日到温州瑞安游览考察的见闻与感想。

  他在微信里写道:近日我来到以前未曾踏足的“半是山城半是仙”的瑞安,这的富庶与安宁,以及城市风貌、建筑上浓郁的英伦风格、房价每平米四万元竟“开盘即售罄”的“盛况”,令我刮目相看。说到“文化温州”,温州十一个县(市区)中,文成县在经济上并不起眼,但它在历史上出了一个大咖级的人物:刘伯温,明朝开国帝师。有人说刘伯温超过孔明,“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除了刘伯温,温州出的名人星罗棋布,不胜枚举。近现代史上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孙诒让、夏鼐、苏步青、郑振铎、马星野、南怀瑾等。此外还有一个为大多数人所忽略的泰斗级人物:夏承焘(鹿城人,1900-1986),他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

  我的老校友瑞安观感的微信,与我们今晚的乡音乡情闲聊不谋而合。我当场便把这个微信转发给他们三位。读后大家同感:故乡温州,能给一个陌生的外地人偶然游览考察,就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们这些在“雁山瓯水”旁长大的游子,该感到多么的自豪啊!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央统战部|浙江省委统战部|中国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