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一片冰心为教育——访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林多樑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来源:编辑:统战部

  

        在百度百科搜索到林多樑:字松涛,浙江瑞安人,主攻原子核物理,出版物理学专著180余篇,在各种国际会议发表论文48篇。入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三书;21世纪世界2000位突出知识分子;今日世界2000位杰出科学家;2003年国际年度科学家。

  60多年前,他离开家乡,一路求学从台湾到美国,毕生从事教育和科研,在耄耋年华仍不遗余力为创建一所中美联办大学奔走呼号。

  他说,瑞安、台湾、美国,是他身上的三张地理标签。但家乡瑞安,永远是他最重要的标签。在他的名片上特别印着“浙江瑞安”,可见其对故乡的一往深情。

  日前,他受邀参加温州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在他下榻的酒店,记者寻机采访了满头银发却依然健朗、温文尔雅的林多樑博士。

  辗转求学异乡成就科学家

  林多樑原名林松涛。1929年5月,林松涛出生于瑞安城关西门小码道,自小聪颖好学,相继就读于瑞安中学初中部和温州中学高中部。1948年,高中毕业的林松涛,和两位同学一起办了个暑假补习班,赚了一点钱,但这一笔钱却被另一位同学拿走并去了台湾。林松涛心想,正好借此去台湾观光,便买了一张前往基隆的船票,打算翌年转赴上海参加全国大学联合招生考试。不料从此一去,归途受阻,回乡成了25年的魂牵梦萦。

  1948年秋天,林松涛到了台湾,几个月后,战事吃紧,风云急转,台湾的航船只进不出。无奈之下,林松涛给瑞安的老家写了一封平安信说:“我目前找不到船回去,要在台湾住一阵子。”从此,只能隔海望乡,鸿雁传书。当海峡两岸音信中断时,他机警地在信封写上“香港邮局转”,竟一路畅通。

  1948年底,经友人介绍,林松涛认识了统计处的一位科长,为他的孩子补习高中课程,而作为交换条件,他被聘任为统计处雇员。但仅仅做了几个月,国民党战事失利,大量政府官员从大陆撤退到台湾,为安插他们,还只是临时雇员的林松涛理所当然地成了首批被裁人员。无奈,他只得前往台南安平,投靠刚取得联络的堂叔林成槐。3个月后,一位同被裁员后在凤山陆军总司令部谋到职位的老同事,介绍他进入孙立人的陆军总司令部第一署为中尉组员,负责人员统计。

  其时,从大陆撤出的军民每天都是满船满仓,林松涛忙得不可开交,以致错过了台湾全省大学联合招生。直至八月初,同事看到台湾师范大学第二次招生广告,鼓励林松涛“赶快报名,考了再说。”他便偷偷赶到台北,但原来的高中毕业证书在陆军总部无法取得,只得用来台湾后的身份证名字林多樑,先参加教育部资格考试,取得毕业证书,然后报考。终于在1950年9月注册入学,主修物理。

  “当时在军事机关,要想离职是极不容易的。我偷偷溜走,自然犯了大不韪,主管组长非常生气,还要发出通缉令。后来得知,清华毕业的田世英署长认为求学上进是好事,格外包容,才不予追究。田署长的宽容,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一直感激在心。”尽管往事已过去一甲子多的岁月,但林多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非同寻常的求学经历。

  读满大学,按规定受预备军官训练一年,再任台北成功中学教员一年后,林多樑于1956年正式毕业,获得了理学士学位。当时适值梅贻琦校长奉召筹建“国立”清华大学于台湾新竹,林多樑考取原子科学研究所的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后得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助教奖学金,梅贻琦校长还为其特签了一张清华基金支票,借予600美元作为旅费。1961年,林多樑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完成博士论文,获物理系的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受聘为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1964年应聘至美国水牛城纽约州立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副教授、教授,一直担任博士生导师40年,至2002年退休。

  历史缩影 二十五载回乡路

  从瑞安到台湾,再到美国,林多樑多年的回乡梦似乎越来越远,但他的心从未远离,一直在寻找回乡的捷径。

  美国大学里的正式教员,每工作6年,有一年的休假。1965年是林多樑教授的第一次年休,应邀到台湾的新竹清华大学做物理讲座,引起台湾当局的高度重视。蒋介石在一次活动宴会上建议他们去看看金门的建设,并由台湾“国防部”马纪壮副部长陪同,乘专机前往。

  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看到了对面的厦门,这是林多樑离家17年第一次看到故乡大陆。参观其间,安排大家放气球回乡,林教授觉得放飞的是乡愁,正如余光中的诗:“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什么时候能回去看看呢?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合作的大门。林多樑感到机会来了,但不巧的是太太有孕在身,即将分娩。看他犹豫不决的神情,太太说:“赶紧去吧,不知道开放能有多久。”

  决定回乡后,林多樑不知道怎样申请签证,便致电询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曾回过中国的杨振宁教授,杨教授告诉他说:“最好的办法是写信回去,说想回家看看,家里说欢迎,那就代表政府的立场。”

  “欢迎你回来!”不久,林多樑收到了家乡的回信,喜不自胜。而当时中美并未建交,杨振宁教授建议他向驻加拿大的中国大使馆申请回乡探亲。1973年初,驻加大使馆通知林多樑,政府已经批准了他的回乡申请。

  迫不及待地飞往香港,从深圳入关,经广州到杭州,转道金华。再从金华坐车,一路颠簸,回到了瑞安的家。

  “‘我天天拜佛,拜了25年,终于等来儿子回家住了21天。’母亲告诉我,她每天都在数着日子等我回来,我又何尝不是!”林多樑说,听说自己是瑞安第一个从美国回来的人,刚回家那几天,整条街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25年的别离,25年的乡愁,在这一刻已成为历史的一道缩影。

  网络传诗 表露拳拳爱国情

  “当我们推行马列救国时,你们痛恨我们信仰共产主义;

  当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时,你们又嫉妒我们有了资本……”

  2008年,一首名为《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的英文诗在网络疯传,并被比喻成多年来受到双重标准困扰的海外华人向西方偏见“射出的一记利箭”,网友纷纷赞其“十分给力”,而林多樑则被按上了“诗作者”的称号,成了网络红人,不但引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采访,国内的众多媒体,包括新华社也给予了关注报道。

  林多樑说,这首诗并非他所写,他是在电邮中收到了这首诗,感到它有意思,有不少内容符合历史情况,所以就转发给朋友。有朋友误认为是他写的,相继转发下去,然后在网民的不断转发中,以讹传讹了。他在当年三四月收到了近千封电邮,大多来自东南亚。他答复了上百封信,做了澄清。当年5月,《华盛顿邮报》致电采访了林多樑后,做了说明,网络的热潮才渐渐消退。

  不料2011年初,一位香港人翻译了这首诗,中文版的《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开始在中文网站上热传,年过八旬的林多樑再次成为网络红人。

  有道是无风不起浪,原来林多樑教授喜欢文学,平时除了撰写专业论著外,还有10多篇非物理专业的文章发表于台湾、香港及祖国大陆的报纸杂志,退休之后,他更加勤研唐诗宋词,并著有《思青庐诗词稿》。全美温州博士协会会长黄乐建博士说,林多樑本来就是一个爱国情深的华人,所以了解他的人都误以为这首诗为他所写,他“被作者”并不奇怪,而更说明了他毕生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意义,因为大同世界的梦想,不是通过偏见和仇恨,而是通过宽容和理解才能实现的。

  老骥伏枥一片冰心办大学

  1978年,林多樑教授应清华大学之邀,回国讲学两个多月。此后几乎每年都收到国家教委或者中科院邀请信,邀请他回国讲学或科研合作,而每每有这样的机会,他都欣然应允。林教授说,他很愿意回来,一是能引进国内很少接触的研究课题,启动许多科研合作项目,二来能给国内有关单位介绍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他说,美国教育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把学生当朋友。

  从耶鲁大学到纽约州立大学,林多樑在美国教学、科研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3年,他刚刚退休,珠海某教育公司的董事长跑到美国找他,说自己想创建一所中美联办的大学,用美国的教育方式培养中国人才,请他去当校长。林多樑觉得能为中国的教育尽点力,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答应去看看。不久,对方寄来了机票,他飞往珠海考察了一个星期。原来该董事长希望争取到珠海最大的岛屿横琴岛,在上面建一所民办大学,但政策尚未落实。

  这次考察虽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但林多樑的心中却时常思索着怎样为中国教育尽点力。此后,受中南大学前校长邀请,林多樑为联办大学的事又多次前往长沙考察。

  2011年8月,80多岁的林多樑特意随全美温州博士协会代表团访问温州,并作了《创办私立大学的一些想法》的专题报告,希望为温州全面现代化提供一流人才而创立一所私立大学,由政府和民间出资,寻求美国正规大学合作,设置一些国内缺乏的科系,招收学生在国内上课,以美国式的办学和教学方法,拿到美国大学的学位。

  前不久,林多樑再次受邀参加“牵手温州,实现梦想”的一个高层次人才洽谈会,耄耋年华的他依然在为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奔波。

  林多樑名片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顾问教授,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央统战部|浙江省委统战部|中国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