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张翎:从《余震》到《金山》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7日来源:温州统战网编辑:张朋杰

  张翎,祖籍我市苍南县藻溪镇,在市区读书长大,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现定居于加拿大多伦多市,在一家医院的听力诊所任主管听力康复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张翎开始在海外写作,相继发表了《邮购新娘》、《交错的彼岸》、《望月》、《雁过藻溪》、《盲约》、《尘世》等小说并频频获奖,惊动文坛。去年,张翎不但以中篇小说《余震》引起了国内电影观众的广泛注意,还以长篇小说《金山》引起了国外出版界的瞩目。

  “2009年11月,一本名为《金山》的小说成为全球主要出版商瞩目的焦点,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国广东开平农民方得法为生计所迫,前往加拿大谋生,淘金、修建铁路、开洗衣店、当鱼罐头工人。方家祖孙三代在加拿大的艰辛经历,正是中国早期移民海外谋生的一个缩影……”本月14日,中央电视台4套国际频道《华人世界》栏目十集系列专题片《天下华人》以这样的叙述开始了首集《开路》的播出。

  《金山》一书的作者就是定居加拿大的温籍著名女作家张翎。

  2010年,张翎不但以长篇小说《金山》引起了国外出版界的瞩目,还因以中篇小说《余震》经改编,被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成电影《唐山大地震》引起了国内电影观众的广泛注意。

  2006年10月定稿的《余震》,创作动机来自于张翎一次候机经历。“当年7月,我在北京机场等候飞往加拿大多伦多的班机,班机因大雨推迟了一次又一次,百无聊赖的等待中,我在机场里的一家书店看见了《唐山大地震亲历记》,让我猛然想起那几天正是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日。”“地震那年,北方的消息通过精密宣传机器的层层过滤,只剩下了一组意义模糊的数字和一些高昂空泛的口号。1976年的唐山离温州很远。可是那天在北京机场,那本书三下两下抹去了三十年的时光和几千公里的距离,将一些往事直直地杵到了我眼前。我被击中了,我感觉到了痛。痛通常是我写作灵感萌动的预兆。”

  回到多伦多,张翎阅读了能收集到的所有关于那次大灾难的资料,却发现很多书籍与报道里,地震孤儿的成长经历被简单化了,张翎觉得地震对自然地貌的毁坏,假以时日都是可以修补,但对人的心灵,尤其是幼小孩子们造成的伤害,却很难用数字和量词来衡量。《余震》就是从这个角度描述了唐山大地震如何改变了双胞胎姐弟万小登、万小达的人生命运,在他们内心引发了绵绵”余震”。

  去年7月,《余震》经过改编,被拍成电影《唐山大地震》,电影叙述了1976年唐山地震中,母亲元妮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方达,姐姐方登被弃置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从此留下了心灵创伤。32年后一家三口意外重逢,却面临修补彼此裂痕的问题。悲情感人的故事,再一次勾起人们对那段惨痛灾难的回忆,“根据张翎小说《余震》改编”的片头字样随着电影全国公映,印在了全国观众的心里。

  而与电影配套的,收录她的《余震》《向北方》《空巢》三篇小说的合集,以《余震》冠名,被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同年9月,《余震》作为中篇小说,备选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引发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再看小说的兴趣。今年1月,中央电视台4套国际频道《华人世界》栏目以《<唐山大地震>背后的故事》《张翎的作家梦》《张翎和她的小说》,连续三期介绍了张翎的文学历程。不断露面的《余震》震动了文化界,也震动了普通观众。

  《余震》未断,张翎的另一部力作《金山》又打响了。创作发表于2009年的《金山》同样有一个触发张翎写作灵感的经历,那就是某次她在加拿大郊游时无意发现大批华工墓碑,以及在国内开平碉楼采风时看到一件华工留守妻子的衣饰。一方埋骨异国他乡,一方故土漫长等候,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思量,这里面该有怎样的动人与悲壮的传奇呢?

  张翎以此展开了她沉重悠久的《金山》往事,小说从清末华工方得法远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讲起,详细地描绘了方家四代人在金山的悲苦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广东亲人的悲欢离散,以个体和家庭的命运为切口,将赴加华工的命运首次引进当代文学视野,同时也探讨国际大背景下国族身份与认同,成为一部史诗式书写的作品。当年,《金山》就被中国小说学会列入年度最佳小说排行榜,去年,更引起了国外出版界的注意,即将被译成九国文字在全球十个国家发行。此外,去年张翎的《金山》还获得台湾中央时报开卷好书奖、香港第三届红楼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专家推荐奖、老舍文学奖入围奖。

  而在《余震》与《金山》两部重要作品外,去年,张翎的另一部小说《阿喜上学》也进入了中国小说学会2010年度最佳小说排行榜。无疑,对于张翎,2010年不仅又是一个丰收年,更让她成为当今海外最具创作力及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傅闻)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央统战部|浙江省委统战部|中国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