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侨联 陈怡 苏彩亮
改革开放以来的移民浪潮,使得温州的许多侨乡出现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和青少年。长期分离、隔代教育、亲情缺失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温州市侨联联合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对玉壶、仙岩、乌牛等侨乡开展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侨乡留守儿童的规模
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因务工、经商、长期出差在外等原因流动到其它地方,自己留守在户籍老家,与父母或父母一方分离生活长达6个月及以上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在我们的调查中,主要指父母均在国外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
根据侨乡各学校的统计,留守儿童占儿童人群的比例都比较高。如玉壶镇小学有留守儿童占65%,并呈继续增长趋势。在接受学前幼儿教育的儿童中,有85%是留守儿童。在仙岩镇的两所中学和八所小学中,留守儿童共有1441人,其中在校中小学留守儿童756人,学龄前留守儿童685人;仙岩中学留守儿童占总学生人数的25%,仙岩一小留守儿童占总学生人数的11%,仙岩华侨小学和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比例均为13%。
改革开放以来的移民浪潮是造成留守儿童人群规模庞大的主要原因。截至2007年底,仙岩镇出国人数达12822人,占了全镇总人口的30%。另一个原因在于所在的侨乡出国人群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没有亲自照顾子女的条件,如玉壶镇的小学中,70%的学生都是国外送回来的小孩(也是留守儿童)。
二、侨界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业成绩不佳,知识面狭窄,学习习惯不良,“读书无用论”思想滋长。留守儿童成绩以中等或中等偏下者居多。如玉壶中学近些年出现学生成绩下滑现象,在今年的地区性八校联考中,学校总体成绩位于最后一名。在学习习惯方面,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指引者,存在不认真完成作业、课堂纪律差、迟到早退、自律性差等现象。很多家长和儿童自身对完成学业的期待停留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有的甚至认为读书无用。许多高中生把出国作为考不上大学的后路。青少年高中辍学率相当高,一些优秀的学生即便是考上重点高中也是放弃学业选择出国。
(二)不良情绪、性格较为明显,产生行为偏差。较为突出的情绪问题是情感脆弱,耐挫力差,缺乏热情,悲观消极、焦虑。监护人的重养轻教、溺爱放纵,助长了留守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暴躁、霸道、偏激的不良性格。中学生处于生理变化期、独立发展期、道德价值观形成期,他们在各方面存在的困惑有时也变成一种压力,在情绪上表现为封闭、暴躁、悲观等特点。一些不良行为,如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大量出现,一些青少年则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个别留守青少年结交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人群并参与违法活动。
(三)社会适应性较差,并产生持续影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和独立性差。留守儿童普遍社交范围狭小,并影响自我认知。根据学校老师的反映,在独立性方面,父母出国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如祖辈在生活上是要什么给什么,包办衣食住行,造成儿童自理能力差、乱花钱。并且这一问题在出国之后仍然明显存在。
(四)对祖国的认同不确定。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自身往返于父母侨居国和中国,对尚未定型的认同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出国时儿童年龄越大,对祖国的认同要强烈一些。如一位初中男生由于多次出国,经常比较自己在国内和国外学习工作的优劣之处,也表现出对国家和家乡的认同。一位经常往返于西班牙和中国的小学生则认为自己同时是西班牙人和中国人,表现出双重认同的特点。
三、原因分析
(一)祖辈监护水平低,教养方式不当。监护方式以祖辈监护为主,其次为亲戚监护,再次为学校监护。从玉壶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78.4%的儿童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总体上,祖辈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宠爱、重养轻教的特点较为突出。中学以前的留守儿童与祖辈的沟通较为融洽,并且将祖辈放在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而进入青春期的大多数青少年表示,祖辈在教育、沟通和成长方面无法提供智力和情感支持,因此更多地寻求网络、同伴和其他人的帮助。在亲戚监护中,儿童则存在自我压抑问题,容易出现自卑和胆怯。在青春期教育方面,祖辈无法解答他们的疑惑,青少年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和同伴进行自我教育。极少数儿童尝试性行为的实际举动并没有为家人、学校所知。祖辈社会活动范围小、朋友圈缺乏,加上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影响孩子的活动能力,一些祖辈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自豪地认为自己的孙辈“打都打不出去”。另外,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质量不高,影响他们对人际交往的看法,有些儿童甚至厌倦了和父母通电话。
(二)亲子沟通质量不高。海外的父母与子女见面的机会不多,最多一年两次,有的十年都没有见面。与子女联系频率高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有儿童埋怨父母和子女沟通的内容简单重复,更多的时候感到无话可说。大多数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国外从事的工作十分辛苦,但除此之外无法形成更深的情感依恋。访谈发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呈现单向性特点,表现为子女不主动打电话给父母、不主动反映问题和需要,没有双向的互动,沟通质量也不高。这一现状没有引起实际监护人的关注。
(三)缺乏有效的情感沟通对象,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长期和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有话放在心里的现象,宣泄不掉的情绪容易成为心理障碍。我们已经发现极个别的儿童处在思念父母的焦虑情绪之中。替代父母亲情关爱的主要情感包括隔代情感和同伴友谊。稳定的亲密关系为儿童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情感支持,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时候,并对儿童青少年形成健康心理、关爱他人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侨乡,儿童出国的普遍性也使得儿童之间建立的友谊持续时间短暂。有的儿童表达了好朋友出国的失落感。就目前的一些留守儿童情绪情感表现状态来看,他们很有可能成为“不会爱”的一代。
(四)缺失人生规划教育。留守儿童青少年自身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情况普遍存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普遍不高甚至是过低的,认为读书不行还可以出国,以为出国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有些青少年也表达出无奈的情绪,他们期待在国内完成学业、在国内寻找工作,但其自我决定的权利在家庭的选择下几乎丧失。
(五)教育中缺少对父母出国优势的挖掘。在调查中,部分留守儿童不认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独立性差这一评价,而是认为非留守儿童更多的得到父母的溺爱。客观地说,只要祖辈教育得当,父母不在身边对儿童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一位女中学生说,早饭是自己在外买来吃,中饭在学校吃,晚饭由奶奶做在家吃;回家后先写作业,然后会帮着做些家务;平时衣服都是奶奶洗,有空自己洗;对于奶奶每个月给的零花钱,她主要用来购买书籍。一个14岁的男孩子说,爷爷奶奶给钱自己花,训练了自己对钱的管理能力。但在教育中往往缺乏对侨界留守儿童这一优势的挖掘,其实,父母不在身边更能训练儿童的独立性。
四、对策分析
侨界留守儿童一旦出现问题,首先伤害的是他们自身,同时伤害了他们的家庭,也影响着中国的未来,更影响着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政府部门和侨联组织如何做好侨界留守儿童服务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经费投入和人员设置。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当务之急需要组建侨界留守儿童工作的协调机构。从当前对侨乡留守儿童服务来看,相关职能部门和人民团体、群团组织开展的工作具有不稳定性、非常规性,工作力量分散,资源聚合力差,留守儿童工作理论和方法欠缺,非常不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政府部门需要出台政策,牵头组织侨联、共青团、妇联、教育等部门和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工作。
其次,政府对侨界留守儿童工作进行必要的经费投入和人员设置。有了主要的工作协调机构,必要的经费投入和人员设置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保证。我们建议政府部门根据年度留守儿童工作项目、计划确定经费投入额度,并同时建立有效的专家评估组,对年度计划完成做评定,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在人员配置方面,确立专门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同时招聘热心社会服务工作又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二)侨联要发挥优势,主动介入,探索和实践管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侨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桥梁和纽带,关注和做好侨界留守儿童工作责无旁贷。当前,温州市侨联在与高校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工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不少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七都镇侨联开展的“留守儿童快乐之家”、玉壶镇侨联开展的“亲情视频互动室”、仙岩镇侨联开展的“代理家长”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同时获得海外侨胞的赞赏。但这只是一些尝试,且覆盖面有限,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各级侨联组织尚需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
首先,大声疾呼,引起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侨界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侨界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侨界家庭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因此,各级侨联组织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向社会各界、党委政府宣传、汇报留守儿童情况,积极建言献策,力争使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促使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举全社会之力做好侨界留守儿童工作。
其次,加强侨界留守儿童工作组织队伍建设,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政府尚未出台相关政策、采取相应措施之前,各级侨联组织要有责任意识,发挥自身优势,募集建立侨界留守儿童工作基金,同时聘请既有爱心又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人士和大学毕业生,组成侨界留守儿童工作队伍,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辅导,以克服侨界留守儿童工作后劲不足、难以为继的窘境,确保侨界留守儿童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上级侨联可选择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的重点侨乡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提升理论,进而推广到各地区。在试点的侨乡,一个工作者根据工作量,可以负责多个村的留守儿童工作,以达到资源有效利用。
再次,针对侨界留守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当前,各级侨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监护人的培训和指导工作。通过培训,改变监护人对教育的错误认识,帮助提升监护水平。
第二,提高亲子沟通质量。玉壶镇的“视频互动室”是亲子沟通的有效载体,工作者还可以就如何提高沟通质量开展教育互动。
第三,帮助留守儿童发展社会交往网络。
第四,开展人生规划教育。针对侨界留守儿童在人生规划方面的特殊性,工作者帮助留守儿童和青少年规划人生,提高学业成绩,并为出国做好准备。
第五,建立娱乐休闲场所。募集资金建立当地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提供活动场所。
第六,利用出国优势,开展国内外互动。利用父母出国时期,训练留守儿童的独立性,并开展国内外资讯交流,从小培养侨乡留守儿童对国家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