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温州市委会举行教师节座谈会
乐清市组织统战成员开展“应对经济危机献一策”活动
瓯海区无党派人士联谊会举行系列活动
洞头开展“送法律进企业”活动
瓯海区第六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
泰顺县落实四项措施助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中法友谊互助协会向瓯海陈庄小学捐赠60万元助学基金
瓯海区工商联举行“我要圆大学梦”慈善助学大会
瓯海区举办大型台海形势报告会
文成县委统战部开展“十个一”活动庆祝建国60周年
您当前的位置 :温州统战网 > 理论研究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民族乡村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http://www.wztz.org.cn   2009年09月11日 14:21
 

  文成县民宗局 吴红燕

  文成是一个地处山区的经济欠发达县,全县总面积1292平方公里,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下辖33个乡镇,人口36.93万人。文成是浙江省、温州市少数民族的重点县,有少数民族成分24个,少数民族人口1.7253万,占全县人口的4.6%。其中畲族1.5987万,占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县33个乡镇、287个行政村。全县有西坑畲族镇、周山畲族乡2个民族乡镇,30个民族行政村。少数民族人口在千人以上的还有富岙乡、黄坦镇、双桂乡等3个乡镇。全县少数民族80%以上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偏僻边远山区、半山区,是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因人口流动性增强,跨县、市婚姻增多,据统计,已有985名外来少数民族来我县安家落户。他们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由贫困地区婚嫁而来的,民族成分主要是畲族、苗族、壮族等,他们大多是以务农为主。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发展民族乡村经济是全面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现就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快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我县民族乡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民族乡村致富奔小康工作作为全县农村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民族乡村小康建设这个中心,以实施异地迁村扶贫开发项目为重点,加大了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乡村经济的发展,使全县民族乡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1、狠抓项目建设,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等条件,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思路,坚持公司化、品牌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打破行业、区域界线,进行区域化布局,重点扶持发展“种、养、加”农业产业化体系。县政府还明确规定县财政收入的2‰作为少数民族专项补助费,对少数民族开发山地联片1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的,给予每亩200元的资金补助。目前,全县民族地区已形成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水果、畜牧业等为主的“五大产业基地”,共投入资金1370万元,总面积达5100亩,解决就业人口达2500人。如:公阳驮尖村旧村改造后,就完成了52亩新水田开垦整理,开垦茶园100亩,板栗基地260亩,迎庆桃基地120亩,其中仅茶叶这一项就使户均收入增加了1500元,成为我县的扶贫迁村的示范点;周壤乡外南民族村发展中药材基地420亩,并成立华兴中药材公司;公阳乡驮尖村、周山乡周坑村发展茶叶面积500亩;富岙乡培头村、西坑镇旁边垟村发展养兔业养殖;外南村、驮尖村、培头村发展九坑桃550亩;南田镇发展高山蔬菜基地100亩等等。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开发式扶贫。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对全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及贫困情况的调查摸底。通过积极向省、市要项目和争取资金,加强民族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几年来各民族村共修建康庄工程公路142.8公里,投入资金达2100万元;在电力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1267.4万元,实现全县所有少数民族乡村全部通电,并进行了农网改造,享受城乡同价;投入400多万元分别建成西坑新村、周山驮坪、黄坦镇底庄、驮岙、百丈漈长垄村、公阳驮尖等7个畲族新村,建房330间,使1395名少数民族成为下山脱贫直接受益者。同时在一些比较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环境恶劣,生产落后,生活困难,县政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异地搬迁扶贫、交通扶贫、饮水扶贫等方面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地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3、狠抓科技教育培训,增强脱贫致富能力。一是大力发展民族乡村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我县十分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搭配、设备配置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几年来,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兴建了周山畲族乡中心校教学楼,周山畲族乡九条垟民族小学,富岙乡培头民族小学,西坑畲族镇敖里民族小学,周壤乡外南民族小学。每年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25万元,用于中小学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杂费减免和生活困难补助。加大对少数民族考生招收力度,出台招生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在中考、高考上给予加分10分的照顾。在每年的公务员招考中确保至少有1名少数民族名额。二是不断加大科技信息培训力度。在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培育工作,针对民族村信息落后、观念陈旧,资金紧缺,怕担风险,对新技术、新成果存有顾虑的实际,通过帮助立项,典型引路,走出去,引进来。多次组织民族村种植户到丽水、磐安、桐庐、新安江等地学习新技术;按照“重点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举办中药材、九坑桃加工培训及茶叶炒制技术培训,邀请技术员来文成实地指导种、养、加工技术等方式,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局为了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总结工作,还每年在民族村召开全县民族工作现场会,探讨民族工作的新路子。

  4、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县在电视设施建设上共投入资金262.3万元,为2715户少数民族农户安装了闭路电视,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1%;在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623.26万元,有3212户少数民族农户安装了电话,普及率达75.9%。90%的少数民族人口吃上了清洁的自来水。切实加大对民族乡镇卫生事业的投入,有效改善了民族乡镇的卫生条件。目前,西坑、周山等民族乡镇都设有卫生院,少数民族群众的医疗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努力做好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救助工作,创造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把下岗、失业的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纳入全县的劳动就业体系中,在工作推荐、单位用工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人口适当的优先照顾;把生活有困难确需帮困的少数民族人员,纳入民政帮困的总体计划之中,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制约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问题

  1、自然条件的差异带来经济发展的相对不平衡。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形成了环境恶劣、信息闭塞、生活艰苦、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2007年全县少数民族人均收入3253元,比全县农村人均收入的4185元少932元。少数民族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463户,贫困人口2085人,人均收入在1500——2500的低收入有2352户10126人。民族村的集体经济严重不足,集体经济万元以上的只有1个村、不足万元的有13个村,其他16个民族村属于空壳村。西坑、周山两个民族镇乡的8个民族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不足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制约民族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道路交通、通讯设施落后。民族乡村基础设施较薄弱,人居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全县至今仍有1个民族行政村未通机耕路,“乡村康庄工程”的资金缺口仍很大,10%的少数民族人口还未能吃上自来水或清洁水,还有2个民族村未安装有线电视。二是农业水利设施不配套。我县民族乡村基本上没有一套完整的水利浇灌设施,乡村农业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农业基础条件较差。

  3、结构调整路子不宽,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一是乡村农业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优质农产品上市太少,竞争力差。二是农业市场开拓的措施办法较少,形成的龙头企业单一,产业链太短,产销连接不紧,带动力不强,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太慢。三是近年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加上面临国内国际优质农产品的激烈竞争,使乡村经济发展面对双重压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形势显得非常严峻。

  4、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较低。民族乡村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尚未真正改变,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容易故步自封,不善开拓,愚昧守贫,自力更生能力差,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滞后,“普九”质量偏低,少数民族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影响了科技推广和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5、资金和政策扶持不够,严重制约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由于我县县乡财政均属典型的吃饭财政,尤其近年硬性增支因素较多,大部分乡级财政干部工资无力保障,为保工资兑现、保机关正常运转、保教育等重点支出,使得乡镇本级财力无法安排支农资金,更谈不上财政直接支持农业投入。

  三、发展民族乡村经济的思路及对策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依托地域优势、乡村种养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继续把畜牧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来抓。二是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抓好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三是大办乡村企业,夯实少数民族乡脱贫致富奔小康基础。根据市场需求,依靠项目支撑,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茶叶、中药材等企业,扶持壮大华兴中药材加工企业,推进公司+农户+加工企业为主要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2、继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民族经济发展基础。加强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四难(即行路难、饮水难、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看电视难)”,建设“四网(道路交通网、供水网、农产品流通网、广播电视网)”,实现“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信息)。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在抓好通乡公路建设的同时,彻底消灭泥巴路,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道路硬化网络。二是加大“三建一改(人饮工程建设、人居工程建设、太阳能建设、卫生改厕)”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实施好“人畜饮水”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集中连片修建居住小区,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和卫生改厕工程,发展再生农村能源建设。三是加快民族小康村建设。四是进一步扩大通讯、广播、电视网的覆盖面。开设农业信息专栏,设立乡村信息中心,延伸互联网信息到农村,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农民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视电话。在“四网”建设中,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建设。尤其把民族乡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项目等资金捆绑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

  3、加大对民族乡村群众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要大力宣传科学技术,用先进典型示范引导,让一些疑虑观望者看得见、摸得着,用典型事例激发他们,引导他们,推动他们学科学、用科技。真正使科技在民族乡镇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要千方百计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保证科技在农村推广、应用畅通无阻。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比较优势培训。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省情、县情、乡情,要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具有优势的种植业、养殖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规模型专业化生产经营组织。

  4、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增加民族乡村的非农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但全县民族乡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加快农民土地、户籍、就业、子女入学及社会保障等机制、制度方面的体制创新,规范农民工外出打工秩序,促进农民合理有序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优化市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吸引资金,发展非农产业,增强发展后劲。要着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为农民增收提供机遇、创造条件。

  5、优化民族乡村财政扶持机制,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佳效益。针对我县保吃饭财政的现实状况,为了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大效益,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扶持政策方面:一是要科学制定和完善投入政策,明确财政扶持资金的额度和增幅,对各项财政资金统一安排,捆绑使用。二是采取适当的财政扶持优惠政策。如建立奖励基金、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扶持机制,引导农民及其它机构把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把公益事业和经营性事业严格分开,防止农业科技人员出现断层和流失,鼓励干部参与领办农业产业开发项目,确保农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管理手段方面:一是完善乡村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县对乡、镇核定收支基数,超收奖励返还,让利于乡镇,改变乡镇预算方法。二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专户,全面实行重点资金县级财政报帐,增强财政资金的支付能力,加强项目招投标和概预算审查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制定并推行规范化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村帐乡代管制度,达到财务管理规范化。

  资金投入方面:一是完善支农投入的监管体系。加强支农资金的计划安排、使用管理和监督捡查。二是调整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通过实行财政资金的投入、补贴、拨款、贴息、奖励等方式。使财政资金真正起到促进和引导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效果。三是要扩大支农资金来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完善农业的投融资体系,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民族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稿源: 温州统战网       
 
联系我们:0086-577-88968955 温州市行政管理中心1439室 投稿箱:wztzw@126.com
Copyright (C) 2008 Wzt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温州统战版权所有